【电头】本报记者 周雨桐 发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2025年7月27日
在太浦河沪浙交界的水域,自动监测浮标正将水质数据实时传输至三地环保部门;而在河岸的联合执法站里,来自上海青浦、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善的执法人员共用着一个数字指挥系统。这种打破"行政围墙"的治理模式,正在重塑长三角地理边界的传统定义。
一、流动的边界线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最新数据显示,联合河长制实施以来,省际交界河道优良水体比例从2018年的75%提升至2025年的98%。站在元荡湖的慢行桥上,青浦金泽镇老渔民朱阿伯指着对岸:"以前网箱养鱼各管各,现在连水鸟都知道这里不分你家我家。"这座全长5.8公里的环湖景观桥,成为全国首条跨省域贯通的生态廊道。
二、田埂上的科创谷
在嘉善姚庄的"长三角数字农业产业园",上海交大的科研团队正与当地农户合作开发"5G+北斗"精准种植系统。技术员小陈演示着智能终端:"上海实验室的算法模型,通过苏州的云平台,指挥这里的无人农机作业。"这种"前台在乡村、后台在都市"的产业模式,已吸引47家高新企业落户边界乡镇。
上海品茶网 三、方言里的共同体
令人惊喜的是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。在吴江黎里古镇的"长三角方言保护中心",沪剧、评弹、嘉善田歌的传承人正联合创作多媒体剧《三声音》。项目负责人李教授指出:"当00后同时听得懂'侬好'和'奈好',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认同。"该中心开发的方言AR地图,已成为示范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。
上海花千坊龙凤 四、护照里的示范区
在虹桥枢纽的示范区服务中心,记者见到拿着"跨省通办"事项清单的创业者王女士:"早上在青浦注册公司,中午到吴江办社保,下午回嘉善看厂房,就像在同个市民中心办事。"数据显示,这种"一网通办"服务使企业开办时间压缩82%,催生出3800余家跨省经营主体。
【记者手记】夜幕降临时分,太浦河两岸的生态路灯渐次亮起,上海青浦的蓝色光源、苏州吴江的暖黄光晕、嘉兴嘉善的翠绿灯带,在河面上交融成一道流动的彩虹。这或许就是未来城市群最美的模样——既有清晰的轮廓,又有温柔的过渡。(全文约3920字)